|
|
|
|
|
會員通訊錄 |
|
|
|
|
|
|
| |
|
|
|
|
蝦類養殖-蝦與人
發言人:hsm (master) |
220.140.95.221 |
|
|
2008-07-02 14:00:39 |
:==> 在 " hsm " 的文章中提到:
蝦與人-作者:陳威宇、吳書平、羅竹芳 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
蝦類疾病
造成蝦類傳染性疾病的包括病毒、細菌、立克次氏體、寄生蟲引發的感染症等,其中以病毒感染症對養蝦產業的危害最大,尤以病毒性白點症為甚。何謂蝦類病毒性白點症呢?追溯這個疾病的感染史,自 1993 年起亞洲地區開始流行一種會造成養殖蝦群大量死亡的病毒性疾病,由於罹病蝦體的外骨骼(蝦殼)上經常出現白點狀病灶,因此稱為病毒性白點症。隨後蝦白點症以極快的速率蔓延全球,重創全世界養蝦產業。
|
|
發言人:hsm (master) |
220.140.95.221 |
|
|
2008-07-02 13:58:41 |
蝦類養殖與生態環境
蝦類養殖產業雖然能帶來龐大的商業利益,但也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。蝦類養殖場多位在河流出海口的紅樹林區,紅樹林蘊含高度生物多樣性,更是眾多海洋生物產卵繁殖的棲所,在自然保育上意義重大。此外,紅樹林的植被也具有水土保持和防洪的功能。1980 至 1990 年,國際養蝦產業蓬勃發展的 10 年間,全球紅樹林棲地面積減少了 35%,追究其因,養蝦場的開發難辭其咎。
雖然近年來高集約養殖場的興起,減低了對紅樹林棲地的破壞率,但高密度養殖場排放出來的廢水含有高量的含氮廢棄物或抗生素,也會嚴重破壞紅樹林區的原生環境。此外,在蝦類養殖過程中,養殖池下方的土壤會逐漸毒化或因引入海水而鹽化。一般養殖池若未和土壤預做良好隔離,約 3 至 5 年後土地就無法再利用,且需經 30 年才能重新恢復生機。近年來提倡責任養殖的概念,就在於導正過去傳統養殖業搶短線的心態,減低因蝦類養殖而引起的環境危害和負面效應。
|
|
|
|
|
|
|
|